對于“健身去哪兒”這一難題,上海正不斷探索新答案。2020年上海市體育局牽頭承擔“新建改建100條市民健身步道、80片市民多功能運動場及500個市民益智健身苑點”三項市政府體育實事工程項目。截至目前,今年全市已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112條、多功能運動場96片、益智健身苑點585個,提前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虹口區(qū)涼城新村街道錦一小區(qū)原先的健身點建成于2000年,健身器材老舊、功能單一,一度令居民望而卻步。今年10月底,升級改造后的錦一小區(qū)市民益智健身苑正式對市民開放。雖然該健身點占地面積僅320平方米,但充分滿足3歲至70歲各類人群需求,共設置兒童親子互動區(qū)、老年智慧健身區(qū)、智能健身比賽區(qū)、配重力量練習區(qū)、健身跑道等五個分區(qū)。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查雪瑛在該小區(qū)居住了20年,對健身點的變化深有感觸,此前不愛運動的她如今每天下午來此健身一小時,“這些先進的體育設施就建在自己家門口,我們要充分利用并愛惜這些器材。我們這些以前從不下樓鍛煉的老人都經常下來鍛煉了!
如今“互聯網+健身” 已成體育發(fā)展大趨勢,上海市體育局“十三五”期間也高度重視體育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探索創(chuàng)新管理模式。在徐匯區(qū)康健街道社區(qū)體育公園,跑道外三圈還設置了智能化跑道,跑道周圍設置的紅外感應柱將自動計算市民的跑步時間和距離。數據上傳至跑道外側的公共屏幕上,市民可加入排行榜與其他健身者比試,為健身增添了不少趣味性與互動性。
在靜安區(qū)大寧公園,新建的4536平方米市民健身長廊為周邊居民提供了開闊且舒適的戶外運動空間,場地外圍環(huán)繞有一條長425米的健身步道,場地內安裝健身器材54件。場地中全部器材設有使用說明,使用者可通過掃描二維碼觀看示范視頻。目前,上海市已基本實現社區(qū)公共體育設施“二維碼”全覆蓋,用信息化的手段為全市兩萬余處社區(qū)體育設施建立“身份證”信息庫,建立了體育設施電子地圖。
近年來,體育實事項目在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市民滿意度調查中一直名列前茅!笆濉币詠,新建健身設施每年都被列入市政府實事工程項目。截至今年11月底,上海市共建成各類市民健身步道(綠道)、騎行道總長度為1910公里,市民益智健身苑點17072個,市民球場2252片,體育健身設施實現城鄉(xiāng)社區(qū)全覆蓋。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yè)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